惠远寺,位于四川省道孚县协德乡境内、S303线公路八美至丹巴方向8公里处的山间小盆地内,海拔3600米。惠远寺的所在地实为风水宝地:盆周的山形浑圆,多有柔和的皱折,犹如盛开的莲花;盆地内溪水叮呼,远有森林牧场,近有村舍农田,地势平坦,风景秀丽。解放前,惠远寺在藏区各教派大小喇嘛寺中,是唯一的一座由国家专款建造、维修、供奉香火的黄教寺庙。它曾作为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行宫,享有佛教界“九龙九狮”的崇高尊号而名扬康藏,享誉中外。九,阳数之极;龙,象征皇帝;狮,象征藏传佛教领袖;可见惠远寺在藏区地位之高。
惠远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。当时,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,藏区秩序十分混乱,为了保障七世达赖的安全,增强西藏上层人士同祖国内地的联系,清政府特选定泰宁这块远有森林牧场,近有溪水农田,气候与七世面赖出生地理塘、居住地拉萨相近的地方,拨出库银四十万两,动员了大量工匠和民工,仿照汉族佛寺,营造了这座规模宏伟、建造独特、飞檐头拱、金碧辉煌的寺庙。清雍正七年(公元1729年,清朝廷降旨修建此寺,建宫殿千余间,平房400间,钦定寺名为“惠远寺”,藏语为“噶达强巴林”意为“解脱”。雍正八年,(公元1730年七世达赖噶桑嘉措被清朝廷迎请取道青海塔尔寺至噶达住锡。1730-1735年,清朝廷派兵住于泰宁城楼守护寺庙,赐与该寺巨匾和石刻碑记,并赐与惠远寺“九龙九狮”的佛教最高荣誉。惠远寺建成后,雍正皇钦定寺名,亲书匾额,并派专人迎请七世达赖来这里居住。惠远寺系当时“噶登章波”(西藏王室直辖寺庙。同时,移化林兵营于泰宁城,分设泰宁(驻泰宁宁安(驻道坞德靖(驻中渡三营,派兵1800人驻守,担任护卫。雍正十二年(公元1734年,准噶尔部向清廷请和,藏区威胁解除,七世达赖拟返回西藏。雍正帝即委派时任理藩院主事的果亲王允礼,蒙古高僧呼图克图等一行,到惠远寺经办其返藏事宜。雍正十三年(1735年元旦,果亲王宴请达赖喇嘛及其弟子和康区土司,赏赐金帛。在宴会上,果亲王一时兴起,遂作一诗:“曙色欢欣动列屯,西南蜀国共朝暾。滴酥熬芋充供佛,宣德还称乐自樽。”是年二月初二日,雅州知府张桂敬刊石并立碑于惠远寺。次年四月,七世达赖留下堪布一人,剌嘛、扎巴七十多留寺守佛诵经。清政府每年支付白银七百七十两,作为该寺的香火供奉费,雍正帝还从明正宣慰司司下拨给了五十一户差民(后增至一百三十户,供寺庙役使。道光十八年(公元1838年,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又在惠远寺附近诞生,并从惠远寺起程。由专人护送去拉萨,这样一来,进一步提高了该寺的声誉,显示出它的康藏地区的特殊地位。
初建成的惠远寺,占地4500多平方米,殿堂威峨,宝鼎生辉,宫殿式的四层楼房,内藏大小金佛像132尊。最大的高达五米以上,个个金镶玉裹,玲珑剔透,形态逼真。殿顶镶金镀银,在阳光辉映下,光彩夺目。殿字两侧,有雍正十三年(公元1735年《果亲王诗碑》一座,《果亲王谕惠远寺诗碑》一座,同治四年(公元1865年四川候补道使致康《泰宁惠远寺碑记》一座等,参遵排列,记述了该寺的修建历史。同时,寺庙建有山门三道,僧房400余间,供寺僧住宿、休憩。现有扎巴180多人,活佛两名,1999年被州政府批准为重点文化保护单位。并以其独特的自然、历史风貌,迎接着远近游客前来观光游览。
建寺之初,仅大殿就有4500余平方米,镀金大小菩萨132尊,最大的高5米以上。建筑独特,特别是雕刻图案更为新颖,古代藏汉风土人情、建寺情景等壁画,形象逼真、栩栩如生。寺泰宁惠远寺文碑、王谕惠远庙奉、泰宁惠远寺碑记、世宗宪皇帝御制惠远庙碑文(蒙、汉文各一等石刻古碑,雕刻工整,是十分珍贵的文物。不幸寺庙几经地震,加上“文革”时期的严重破坏,变得面目全非,1982年定为甘孜州重点开放寺庙,已修复大殿2100平方米,新塑菩萨13尊。藏历1月6-16日的传召大法会、藏历6月3-6日的亚却大法会规模宏大;文化含量高。
惠远寺占地500亩,目前山门两侧建有75座小佛塔,从S303线公路上眺望,十分壮观。寺内多有古白杨,增添了古刹气氛。惠远寺四周的山峦犹如八瓣莲花,惠远寺就是莲花中金黄色的花蕊,十分吉利。